从表面上来看,萧何似乎是因为害怕失败而影响到他和家人的安全,担心遭到满门抄斩的厄运。然而,若深入观察,这背后实际上反映出萧何自身能力的局限。他无法牢牢掌控刘邦身边那些个性鲜明、背景复杂的朋友们。
一、萧何作为书生,心中惧怕连累家人
常言道,“书生造反,三年不成。”这个成语反映了书生往往过于谨慎,考虑事情时顾虑重重,缺乏那种破釜沉舟、义无反顾的气魄。他们沉浸于思考,却往往行动缓慢。萧何正是这样的一位书生。在沛县,他已经享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,还曾有机会前往咸阳为官。从他后来派遣儿子、侄子到刘邦那儿作为“人质”的举动可以看出,家庭成员的众多令他无法轻言反叛。与萧何有相似顾虑的还有曹参,他们都被认定为“成功人士”,为何还要冒着全家被灭的风险呢?在政权变动频繁的时代,深知“枪打出头鸟”道理的官员们,哪个不谨慎行事?
二、萧何无法掌控刘邦的朋友圈
展开剩余50%再往深处理解,前三段提到的理由其实无法成立:一旦选择反叛,在任何时代,绝不会轻易饶恕!凭借萧何的才能和智慧,他绝不甘心只做一个普通的反叛者,既然他是重要的参与者,如何能指望全身而退呢?
我们不妨一起来仔细看看刘邦身边的朋友们,这些关系将一切的真相揭示得淋漓尽致。
刘邦的朋友圈可谓是复杂多元,各类人等应有尽有:
首先是黑社会头目,如王陵和雍齿。尽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刘邦,却对萧何始终持有冷眼旁观的态度,黑道老大纵使对反叛者有所敬佩,对官员却始终敬而远之,萧何显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。
再者是亲属方面的樊哙,他是刘邦的连襟,关系密切。刘邦在日常生活中对樊哙十分照顾,而樊哙对于刘邦的指令总是一一遵守。这种深厚的情谊使得萧何几乎无法插手二人的关系。
还有一位好朋友周勃,他的背景比较贫寒,性格也颇为沉默寡言,因而许多人对他并不待见,但与刘邦的关系却非常良好,刘邦对此人也相当照顾。这些人之间的牢靠情谊,使得萧何如果反叛,后果将是极为严重的。倘若他真不识相,妄图取而代之,极有可能跌入历史上那个典型的陷阱,成为秦汉时代的“晁盖”,最终认识到反叛者的下场并非如他所意想的那样光明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